10月31日至11月3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承办的2025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化学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化学类专业大学生科技活动交流会在武汉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6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师生齐聚珞珈山,共话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我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原副院长徐首红教授、化学拔尖学生基地秘书宋小瑜老师带领4名2023级化学拔尖基地学生代表参会,收获“优秀报告奖”“优秀墙报奖”各一项,实现奖项“大满贯”。

参会学生代表与教师代表合照
11月1日上午,武汉大学副校长何莲教授、教育部化学类教指委副主任孟长功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在大会特邀报告中,清华大学李艳梅教授、中山大学陈洪燕教授分别围绕“强基人才培养”和“化学101计划实验课程改革”分享最新探索,为我校进一步完善拔尖2.0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学生报告环节,我校化学基地230班杨金玮同学以《通过正交动态共价化学实现可回收的交联聚合物网络》为题作口头报告,凭借扎实的实验数据与清晰的机理阐释赢得评委一致好评,荣获“优秀报告奖”。墙报展示现场,乔琦源同学展示的《基于亲核反应的新型H₂S荧光探针及其在污染水体与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以创新的分子设计、鲜明的可视化和良好的社会应用前景,从近百份墙报中脱颖而出,斩获“优秀墙报奖”。施皓澄、杨澈两位同学也分别从“中国传统草药中抗炎与免疫调节活性物质的体内外筛选方法”和“通过质子化去质子化近红外二区光热性能可调的异卟啉染料”与外校师生开展深入交流,展现华理学子宽广的学术视野与良好的科研素养。


我校学生代表积极参与讨论


杨金玮同学进行报告,获优秀报告奖


乔琦源同学获优秀墙报奖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自202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以来,坚持“厚基础、重交叉、强创新”理念,依托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平台,实行院士领衔、首席教授负责的“一对一”导师制,构建“高校—中科院—海外名校”三维协同育人体系。未来,学院将充分吸收本次研讨会成果,进一步优化“化学+”交叉模块课程,扩大国际化联合培养规模,力争把拔尖基地打造成领跑国内、比肩国际的化学创新人才摇篮,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华理力量。

参会学生代表与教师代表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