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自然•光子学》报道我院国际合作研究成果

        近日,《自然•光子学》杂志以《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for efficient power generation under ambient lighting》为题在线报道了我院花建丽教授课题组与洛桑联邦理工大学Michael Grätzel和Anders Hagfeldt教授课题组在室内环境照明下,比GaAs薄膜太阳能电池成本还要低,效率还要高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最新研究进展(Nature Photonics DOI: 10.1038/NPHOTON.2017.60;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aop/ncurrent/pdf/nphoton.2017.60.pdf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Cs)在室内等人工环境照明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光电转化效率,是便携式电子器件和无线电子设备的新一代电源技术。利用花建丽教授课题组提供的D-A-π-A敏化剂XY1与经典的生色团D35共敏化,研究人员在400-650 nm可见光区实现了高效的光捕获,开路光生电压高达1.1V,将光子转化成电子的外部量子效率高达90%。利用这种敏化剂,加上铜基Cu(II/I)(tmby)2 TFSI2/1作为氧化还原媒介,研究人员在AM 1.5G模拟太阳光条件下实现11.3%的光电转换效率,打破了铜基电解液的PEC记录。更重要的是,实现了28.9%的光电转换侠效率(1000 lux,室内白色日光灯模拟照明),输出功率可达到88.5µW cm–2。这项研究为便携式电子器件供电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潜力。
        该工作的染料敏化剂主要由研究生张晓瑜和徐要要完成,研究成果得到了田禾院士领衔的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111引智”计划项目的支持。也是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诺贝尔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筹建过程中完成的重要成果。

网页发布时间: 2017-05-22 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