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物理评论快报》报道我校理论模拟研究重要进展

        近日,物理学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在线报道了我校化学院计算化学中心龚学庆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Clustering of oxygen vacancies at CeO2(111): Critical role of hydroxyls”(Phys. Rew. Lett., 116, 086102 (2016);文章链接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6.086102),该工作由博士生吴新平完成。
        近20年来,许多实验学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稀土二氧化铈(CeO2)(111)面上的表面氧缺陷结构,观测到高还原的CeO2(111)表面的氧缺陷有聚集倾向,并且主要以直线形和三角形为主。而诸多理论学家的计算结果却与之相悖,指出氧缺陷之间存在“排斥作用”,倾向于单个存在,导致了实验与理论长达数十年的争论。龚学庆教授及其博士生吴新平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创新性地提出并证实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解释模型,即材料当中难以去除的羟基诱导了氧缺陷的聚集,能量上最优及次优的聚集形式恰好是直线形及三角形,与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该研究工作不仅化解了二氧化铈表面氧缺陷结构数十年来的争论,并且更加规范了缺陷模型,同样有助于研究其它可还原性金属氧化物的缺陷结构及其物化性质。

二氧化铈(111)表面氧空穴和羟基物种“互惠作用”示意图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以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前期工作也得到了卢冠忠教授领衔的“973”项目的支持。

网页发布时间: 2016-02-29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