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佟振合院士受聘我校名誉教授

    3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佟振合教授受聘我校名誉教授仪式在逸夫楼第三会议室隆重举行。副校长、党委副书记马玉录教授、党委常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田禾院士、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分党委书记唐燕辉教授等出席了授聘仪式。授聘仪式由田禾院士主持。田禾院士介绍了佟振合院士的学术成就,马玉录副校长代表学校致辞,为佟振合院士颁发了名誉教授聘书并佩戴校徽。

    授聘仪式上,马玉录副校长代表学校对佟振合院士受聘我校名誉教授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佟振合院士的加盟,将进一步加强我校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在化学化工领域方面的合作,提升我校在有机化学,有机光化学,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科研水平,对于推进我校在该领域的学科建设也将起到积极地作用。佟振合院士对我校近几年来取得的重大进步表示由衷的高兴,表示将会全力关心、支持我校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发展。

    授聘仪式结束后,佟振合院士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超分子体系中的光诱导能量传递、电子转移与化学转换》的学术报告,暨我校第91期名师讲坛。他介绍了研究团队在该研究取得的成果,研究成果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利用分子聚集体和纳米有序结构作为微反应器,在高底物浓度条件下高产率地合成了一系列大环化合物;在烯烃的光敏氧化反应中,利用微反应器控制底物和敏化剂的分布,按意愿单一地生成单重态氧氧化产物,或单一地生成超氧负离子氧化产物;利用微反应器合成了若干个在溶液中很难合成的化合物。第二,设计了一系列用硬链段连接的给体—受体超分子化合物,用光化学和光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证实,分子内远距离电子转移和三重态能量传递能够有效地进行,发展了“通过化学键”进行传递的理论;将电子给体、受体和中继体进行组装,保证了正向电子转移快速进行,同时又阻止了电子回传,得到超长寿命的电荷分离态;利用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荷转移激发态,实现了均相溶液中高效光催化制氢。第三,用光化学和光物理方法,为长链非极性分子在有机—水混合溶剂中的聚集和自绕曲以及碳氟链和碳氢链的互疏性提供了一系列新证据;提出和证实极性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受疏脂作用驱动也形成聚集体和自绕曲; 利用极性链和非极性链分别受疏脂和疏水作用发生自绕曲,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大环化合物。报告后,佟振合院士耐心细致地回答了现场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场师生被佟振合院士渊博的学术知识、高尚的学识修养等深深感染,现场一次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报告人简历:佟振合院士,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1937年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63年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198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光化学家Hammond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主任,亚洲光化学会副主席,《J. Photosci.》、《J. Photochem. Photobiol. C: Photochem. Rev.》、《Chem. Asian J.》国际编委。

    佟振合院士多年从事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光化学研究,在分子聚集体中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许多创新性成果。利用分子聚集体和多孔固体的孔腔及表面作为微反应器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使许多溶液中产物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微反应器中得到单一产物。在国际上较早地用光化学和光物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子内远程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证实在给受体相距大于20Å时,电子转移和三重态能量传递仍能有效地通过“化学键”进行。已在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8年获亚洲及大洋洲光化学学会成就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的第一位获奖的中国人;2010年获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2011年获物理有机化学成就奖。

网页发布时间: 2013-03-10 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