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严纯华院士来我校校庆学术报告 |
为了庆祝我校建校60周年,10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化学系严纯华院士应邀来我校作了题为“稀土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应用”的校庆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我校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卢冠忠教授主持,我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田禾院士以及相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会上,严纯华院士首先介绍了近20年来科研工作取得连续成功突破的宝贵经验,接着,介绍了他们利用稀土纳米材料独特的光学和磁学性质,通过独特的化学方法合成了新型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并对其表面进行功能性修饰(如表面改性,改善生物相容性,连接特定生物识别靶向分子等),在生物标记成像(包括光学成像和磁共振成像等)等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严院士的学术报告深入浅出,非常精彩,言语生动幽默,现场气氛活跃,得到了与会教师和学生的热烈反响。 严纯华院士: 无机化学家, 国家973计划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稀土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分离的科学基础”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稀土生物无机和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主任。1961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川沙县,籍贯江苏如皋。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5年7月和1988年1月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实现了中重稀土串级萃取工艺参数的准确设计,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镧系收缩”效应对稀土纳米晶的结构影响规律;发现稀土晶发光主要受到表面晶格对称性破损控制,实验上率先证实了CeO2对CO的催化活性与其外露晶面有关的理论预测;实现了不同结构与组成的稀土氟化物纳米晶的多色上转换发光。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2011年,第一完成人;2006年,第二完成人)和三等奖(1987年,第三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第一完成人)和三等奖(1991年,第二完成人)。兼任Chemistry of Materials、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J Rare Earths、Frontiers of Chemistry in China、ChemistryOpen等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兼任中国科协全委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委,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有色金属学会和材料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
||
版权所有 © 2014 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