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学》报道单个有机小分子白光发射材料研究新进展

白光发射材料因其在显示和照明设备以及探针领域的潜在应用,一直是发光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相比于无机材料,纯有机白光发射材料拥有诸多优点,例如良好的调节性、丰富的色彩、多样化的分子设计、较低的成本及毒性等,因此备受青睐。近日,《化学科学》以“White-Light Emission from a Single Organic Compound with Unique Self-folded Conformation and Multistimuli Responsiveness”为题,在线报道了华东理工大学马骧教授科研团队在有机白光发射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Chem. Sci. 2018, DOI: 10.1039/C8SC01915K,原文链接: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8/sc/c8sc01915k#!divAbstract)。

迄今为止,大多数有机白光发射材料的制备主要通过混合发光色彩不同的多种化学组分来实现。相比于多组分体系构建方法,以单分子形式实现白光发射在稳定性、可重复性以及制备方法等方面更具优势。由此,该研究工作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对称的具有给体-受体-给体型结构的双官能团有机分子,以单分子形式在水相中实现了白光发射。在疏水效应、芳环堆积以及给体-受体作用的协同作用下,分子自发地进行舒展态到折叠态的构象转换,有效地促进了分子内的电荷转移过程,进而诱导产生双发射荧光现象。通过多种调控方式(温度、溶剂极性和主体包结比例)能够实现分子的多色荧光发射。此外,该分子的白光发射性质也适用于水凝胶体系,有望应用于智能材料领域。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分别为博士生李登峰和胡文德,曹宵鸣博士为论文的理论模拟提供了支持,马骧教授为通讯作者,并得到了田禾院士的悉心指导。近期,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马骧教授团队在基于超分子方法构建有机发光材料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基于环糊精主客体作用构建具有多色(含白光)荧光发射的超分子体系(J. Am. Chem. Soc. 2016, 138, 13541);纯有机非晶态小分子高效室温磷光发射材料(J. Am. Chem. Soc. 2018, 140, 1916);具有湿度响应的有机无机杂化荧光-室温磷光双发射功能膜材料(Ind. Eng. Chem. Res., 2018, 57, 2866);利用超分子策略调控振动诱导发光特性的吩嗪类分子的多色(含白光)发光(Adv. Opt. Mater., 2018, DOI: 10.1002/adom. 201800074)等。

该研究成果由田禾院士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以及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共同资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