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和加拿大Carlgary 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在刚出版的2013年2月期《Nature Protocols》上发表了题为“Investigating electron-transfer processes using a biomimetic hybrid bilayer membrane system”的文章(Nat. Protoc. 2013, 8, 439-450. doi: 10.1038/nprot.2013.007),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仿生磷脂膜体系和电化学方法研究生物膜相关电子传递过程的方法。
电子传递是生命现象的本质,与生命活动的能量转换、物质输送、代谢调节、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等过程密切相关。而细胞中重要的生化过程,例如细胞呼吸的氧化磷酸化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电子传递过程就发生在细胞膜上。因此,研究与生物膜相关的电子传递机理对于揭示生命过程的本质十分重要。然而,天然生物膜复杂的细微结构和其独特功能使得对生物膜的直接研究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该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构建电活性生物分子(redox molecules)自组装单层膜和嵌入电活性生物对(redox and target molecules)的仿生磷脂双层膜的方法,及研究电子传递过程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同时,文章详述了利用电化学阻抗光谱(EIS), 高分辨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和原子力显微镜 (AFM)表征该仿生膜的形成过程的实验方法。该工作是在研究仿生膜体系中呼吸链初始阶段的泛醌和NAD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之间电子传递过程的基础上(J. Am. Chem. Soc. 2011, 133, 12366-12369.),通过构建广泛生物意义上的电活性生物对嵌入的仿生膜体系,模拟研究生物膜相关的电子传递过程,为研究生命体内重要的生物氧化还原机制提供新思路和通用型的研究方法。
该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龙亿涛教授,第一作者为马巍博士。该研究得到了国家97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的资助。目前,龙亿涛课题组进一步发展功能化电活性生物分子嵌入仿生界面的方法,以期应用于研究细胞内线粒体膜上电子传递功能异常机制的研究,最终实现线粒体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与筛选。